- 二十五有
- The twenty-five forms of existence, fourteen in the desire realms [lang id =1028]欲界, seven in the realms of form [lang id =1028]色界, and four in the formless realms [lang id =1028]無色界, v. [lang id =1028]有.* * *﹝出天台四教儀﹞ 二十五有, 不出六道, 有生有死, 因果不亡之謂也。 然梵王天、 無想天、 及五那含天總在四禪天中, 而別出其名者, 以外道計梵王天為生萬物之主, 計無想天以無心為涅槃, 計五那含天為真解脫, 所以經教特立此三天為三有, 以對破外道之計也。 (六道者, 即天道、 人道、 修羅道、 餓鬼道、 畜生道、 地獄道也。 ) 〔一、 四洲為四有〕, 謂東弗于逮、 西瞿耶尼、 南閻浮提、 北鬱單越也。 (梵語弗于逮, 華言勝。 梵語瞿耶尼, 華言牛貨。 梵語閻浮提, 華言勝金洲。 梵語鬱單越, 華言勝處。 ) 〔二、 四惡趣為四有〕, 謂六道中, 修羅、 餓鬼、 畜生、 地獄四者, 皆由愚癡貪欲造諸惡業, 故感斯趣也。 〔三、 六欲天為六有〕, 謂欲界六天也。 一四天王天, 二忉利天, 三夜摩天, 四兜率天, 五化樂天, 六他化自在天。 (梵語忉利, 華言三十三。 梵語夜摩, 亦云須燄摩, 華言善時分。 梵語兜率, 華言知足。 ) 〔四、 梵天為一有〕, 謂初禪中大梵王天, 乃三千世界之主也。 (三千者, 小千、 中千、 大千也。 ) 〔五、 無想天為一有〕, 謂四禪中之無想天, 此天以無心想為果故也。 〔六、 五那含天為一有〕, 那含, 梵語具云阿那含, 華言不還。 謂四禪中無煩天、 無熱天、 善見天、 善現天、 色究竟天, 亦名五淨居天, 此之五天, 名位雖別, 皆第三果聖人所居, 故通為一有也。 (第三果, 即聲聞阿那含果也。 ) 〔七、 四禪天為四有〕, 謂色界初禪天、 二禪天、 三禪天、 四禪天也。 〔八、 四空處天為四有〕, 謂無色界空處天、 識處天、 無所有處天、 非想非非想處天也。* * *由業因而有果報生, 故果亦名為有。 三界的果法, 分為二十五類, 名二十五有。 其中欲界十四有, 即四惡趣四洲六欲天。 色界七有, 即四禪天為四有, 另大梵天五淨居天無想天為三有。 無色界四有, 即四空處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